2014-7-29 09:53|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36| 评论: 0
需要清楚的是,从前的各代手机们,都并没有完全消失,翻盖、直板甚至大哥大(或者说现在的对讲机)都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它们退出了主流手机市场,嗯,还有电话,它也是,未来它也会渐渐退出民用市场(留在商用市场,这是外话了不提)。 那么为什么? 一、通讯设备与移动通讯设备 我就不具体说近两百年了的电话为什么会出现了,它跃升了人类的通讯能力(从前是靠信和喊)。而大哥大(即最初的手机)也是类似的,它是跃升了在移动中的人类的通讯能力。 二、放入裤兜的移动通讯设备——普遍意义上的手机 然后手机进一步发展后的,翻盖手机呢,它为什么会进入市场? 在那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一次次做生意过程中,渐渐意识到移动通讯能力的重要性,市场和需求规模的发展,移动通讯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大哥大的体积过大的缺陷限制了它,限制了移动通讯设备的市场前景和未来方向。但当时各移动通讯设备厂商没有到这一点,或者没有预测或认识到移动通讯设备的广泛全世界存在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那位5台计算机满足全世界计算需求的悲剧预言),它没有意识到或足够重视到这一问题。 而当时想要进入移动通讯设备的市场新入者,摩托罗拉看到了体积这一问题,并尝试性(或许是认识到了这个因素限制了市场发展,或许是自己研发出了相关技术,是需求推动还是技术发展推动,我倒说不清)地用这一优势强入市场,最终获得成功。至于成功的因素,现在来看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从翻盖手机开始,手机可以放入裤兜。 对了,在翻盖手机同期,还有一些差不多的类型,直板手机甚至带外屏的翻盖手机。把它们认为是差不多的类型,是因为,在这一代手机中,区别于上一代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积更小,而不是翻盖什么的别的。 手机发展历程 三、乔布斯与iPhone——手机?移动的互联网终端! 差不多10年过去,所有手机厂商都在持续竞争着,市场的竞争焦点在于越来越小、越来越轻的体积和重量,或者一些神奇有趣的外观设计。似乎全世界的厂商们,甚至包括用户们都认为,这就是后面长时间的趋势了,手机没什么好做了,后续就是不断铺开到更多更大的市场然后赚钱了。 然后乔布斯带着iPhone来了。 没错,他真的重发明了手机,在iPhone之前,手机千变万化只是个通讯工具,在iPhone之后,手机开始成为互联网终端,移动的。 乔布斯做的,是“破坏”了整个产业的破坏性创新。自第一代iPhone开始,手机产业的市场竞争焦点、关键因素开始发生变化,体积迅速成为不再重要的东西(其实在此之前,口红手机的不俏已经是一个重大提示,提示产业巨头们,体积因素已经渐渐到达竞争要素瓶颈,不再重要。但或许,乔布斯是第一个认识到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互联网相关的需求是厂商们思考的问题(长时间就是iPhone自己,后续延伸到Android、WP等,黑莓在此文不谈我认为产业发展整体而言黑莓根本不重要),于是新的市场竞争因素变为了,我们需要屏幕更大,以更好得显示网页、邮件、视频;我们需要计算能力更佳,以进行更好地游戏、娱乐、音视频;我们需要更大的内存,以承担更多的多任务共存;我们需要更好的定位和通信服务,以创造更佳的移动的互联网服务的质量。 四、手机的未来? 下一代手机,该是怎样?是包里的大屏+手腕上的Tips式手表,是Google Glass式的眼镜式通讯设备,还是所见即屏幕的更有趣的存在?我等待下一个摩托、下一个苹果、下一个破坏性创新。 几个感言: 1、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批需求比较老态、不喜欢拥抱变化、不在意新的价值的用户,但是厂商总能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慢慢抛弃他们,这个决定并不难下(诺基亚、摩托就是因为某些原因下得晚了而….)。因为厂商们清楚,这类用户是一个数量上正在快速减少、单个用户的需求量快速减少或相对更少、并且在快速变老被年轻人取代的一代人类。 2、从翻盖机到智能机的中间过程中,还有厂商继续在体积小这上面做了下去,做出口红手机什么的,如果没有苹果来改变/重发明手机,或许作为互联网终端的手机会晚出多数年,可能会继续在一些厂商的带领下在体积越来越小这个错误(历史的东西,好像也没有对错)的方向下走下去?因此你是否感受到了苹果的伟大。当然,或许未来会有个存在,告诉我们,这时候的苹果,是未来的摩托。(实际上,1998年左右的摩托,不就是现在的苹果吗。) 3、或许你看完后已经发现,这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完全就是《创新者的窘境》中说的那样,总是如此,大公司老去死去,小公司携新的成长中的不同群体的需求、破坏性创新、全新的市场竞争焦点和参数进入,或许有些聪明的会例外,但总体总是这样。破坏性创新总是被一个市场的完全新入者带领和创造。 4、一些重要公司,可能在当时的时代可能很重要,但是从整体产业进程来看只是小因素,就不提了,比如黑莓、诺基亚、夏普、TCL。此外,本文是没查任何资料随手写的,因此可能有些细节小错误,不过大的事情上是没差的吧。 --------------------- 作者为腾讯公司实习产品经理与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