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9 10:15|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07| 评论: 0
2月5日,随着微信 4.5 for iPhone 在 AppStore 上发布,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始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响起。微信团队的同学们为了让用户能在春节前用上新版,已经连日奋战,稍显疲倦。然而此刻,大家激动伴着忐忑,刷微博、看数据,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用户是否喜欢我们的作品,又将如何使用其中的新功能。 实时对讲 实时对讲功能是从自驾车队、团队协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基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使用流程来进行设计和优化,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这个功能有过多次较大修改,甚至在RDM版本发出后,我们根据收集的反馈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快速完成新版的设计和开发。我们对每处设计都悉心考量,甚至对说话按钮的光照效果和质感等细节都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用户调研发现,修改让用户体验明显提升。最终发布的版本,各方面已经调整到大家满意的状态。 从之前发布的视频聊天功能,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次我们把这些经验运用在了实时对讲功能中,从手机客户端、服务器等各个方面做了诸多优化,并通过“按住说话”的设计解决了类似软件的技术难题。这一切给用户带来更加流畅的使用体验。 微信的团队成员习惯在微信群中讨论需求,有不少点子是在需求讨论群中碰撞出来的。实时对讲的讨论群中有一位外籍同事Luke,不太会说中文,所以包括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尽量用英文在群里讨论,大家很认真地,用不怎么标准的英文描述着自己的想法,偶尔夹杂几句中文。一个需求做下来,大家的英文水平都有了提升,或者说更加心有灵犀了。而Luke也收获了一个中文名,叫做“欧陆客”。 语音识别 Adolph是模式识别的同事,负责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地点在北京。今年十月份,他们来到广研交流,小龙希望语音识别技术能早日在微信上得到应用。Adolph用标准的天津普通话说了一句:“三个月!”意思是说三个月内可以搞定。他回到北京后,和团队一起使用6*12工作制加班加点研发,最终,在4.5版本中,语音识别技术用在了语音提醒和语音输入特性上。 虽然团队跨地域工作,但大家配合很默契,广州的产品经理对细节也很关注,就连语音输入里一个小“嘀”声的影响,大家都一起分析定位,提升输入准确率。 摇一摇搜歌的后台有一个数值上限,只能提醒2038年某日之前的事项。但是我们不想对用户返回失败信息,于是产品经理灵机一动,想到一招,当用户设置超过时间限制的提醒时,便告诉用户:“20多年后的事情了,我不保证提醒你。”版本发布后,我们在微博上看到有些用户故意设置很远的时间点,就是为了看到这句话。 广州团队的同学在使用语音功能时,偶尔会因为口音导致识别问题,他们一方面帮助负责模式识别功能的同学总结规律,一方面努力减少自己口音。而负责模式识别的同学总是会安慰他们说:“不是你的口音的问题。”当不能识别或结果不准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模型和算法还要完善和提高,而不是归咎于用户口音太重。 摇一摇搜歌 某日,小龙在开车的时候,听到电台里播放的歌,想知道这首歌是什么名字,于是,便诞生了摇一摇搜歌这个特性。 摇一摇搜歌的技术源于图像技术的扩展,而模式识别组在图像技术方面的积累比较好,所以可以迅速响应产品需求。当这个功能开发了一个月左右时,当周围环境好的条件下,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8%了。而负责这个功能的产品经理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要做到世界最好的水平,于是依然埋头优化。当微信4.5发布的时候,他们基本天天盯着数据曲线和用户的微博反馈,非常兴奋,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微信平台的影响力。 有个小插曲,2013年春节晚会前,我们提前拿到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备播带。当晚会播出时,只要在人声部分摇动手机,能摇出来的,说明播放的是备播带,而不是现场直播。我们负责摇一摇搜歌的同学在除夕之夜,在朋友圈里用这种方式来自娱自乐。 我们和微信共同成长,一路走来,微信也见证我们的成长。前方,还有更多惊喜和未知等待探索,而微信团队的同学们,将继续努力打造更好的自己,去影响亿万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