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9 10:32|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35| 评论: 0
近期网上对抗日剧的吐槽声一片,甚至连央视等主流媒体也在抨击抗日剧。诚然从文化、道德,甚至逻辑上来讲,抗日剧有很多问题,但今天我想从互联网从业人士的角度去给大家分析如今的抗日剧为什么要这么编,而且还那么火。 以产品的思路看抗日剧 如果把抗日剧看成一个互联网产品,那么编剧就是产品经理。首先从产品的目标受众,也就是观众角度来讲,基本上“网上”抨击抗日剧的都是很少看这类电视剧的人,甚至是很少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一群不怎么看抗日电视剧、经常只用电脑和手机看电影、电视剧的群体基本不了解抗日剧的观众是谁。 抗日剧的目标用户 前段时间,作者趁着清明假期回到老家,真正接了回地气。老家是属于一个省贫困县下的乡村,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几个邻里到我家来串门聊天,一进门就说赶紧转到某某地方卫视,等转过去一看,正是热播抗日剧《箭在弦上》。第二天晚上,我特意去到了村里一个茶馆,这里是乡亲们平时扎堆打麻将、聊天的地方,晚上打麻将的人好几桌,另外还有近20人在围着一个大电视看抗日剧,而且有老人有小孩,大家都聚精会神。仔细观察,当剧情中出现鬼子被打死、以及正面人物在危险中逃走的时候,就会喝彩声一片。 没错,那些抨击抗日剧的人基本不是抗日剧的真正受众,抗日剧是属于三四线城市,更是属于农村!一二线城市的人喜欢在周末看《我是歌手》、《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也可能会热衷看情感细腻的《赵氏孤儿案》,而一些自称屌丝的人,可能还会每周追着美剧跑。但是对于一二线城市以外的群体,尤其是农民伯伯和农民大嫂们,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不会追星,也无法理解赵氏孤儿这么复杂的历史案件,更别说什么美剧,这些节目根本不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的年龄是60后、70后,从小受我们党的教育,对鬼子有一种特殊的憎恨感,这种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这种节目在这类群体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从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角度来看,抗日剧的编剧做得很到位!都说在互联网行业做产品,要放空自己,把自己当成小白,站在真正目标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产品。但很显然,那些抨击抗日剧的人,大部分是从自己角度去看这个产品,没有去关心到底是谁在看抗日剧。 抗日剧理解用户心理需求 其次,假如我们现在站在目标受众的角度去看抗日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抗日剧的产品特点。大家对目前抗日剧的抨击基本是在其神化的桥段上:一颗手榴弹可以炸毁日军飞机,一把飞刀可以灭敌重炮,一个抗日战士能把鬼子撕成两半。没错,这些桥段在我们眼里觉得很不符合日常逻辑,但是难道抗日剧的编剧就不知道吗?为什么抗日剧的编剧还会这么设计?这就要研究抗日剧观众的消费心理。 对于大部分抗日剧的观众,你觉得他们会细细品味诸如《潜伏》这种玄妙的剧情,以及细腻的人物情感吗?他们对电视剧的消费也是快餐消费,更直接的感官体验和契合他们认知的故事结果,只要正面人物永远不死、鬼子都死,他们就会觉得很精彩。而从抗日剧几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看,以往《地道战》这类抗日剧传达的只是抗日剧基本的含义,那就是打死鬼子,我们胜利。如今的抗日剧不光满足了观众基本的需求,更通过这种炫目的、更刺激的方式满足了他们的情感诉求。从心理学分析,大部分人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尤其是抗日剧和武侠剧,都会把自己融入到剧情中,希望能帮助正面人物打倒反面人物,而且最好是百步穿杨、一枪爆头等超现实的方式(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中枪?)。而如今的抗日剧帮他们做到了,他们觉得这些“神化”的东西很过瘾,于是情感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不会去分析逻辑上能不能做到,而且为什么要分析?武侠里飞檐走壁的技能为什么不能融入到抗日剧里?对他们来说,都是电视剧,只是在消费一个产品而已,消费这个产品的时候既满足了感官体验,又满足了情感要求,目的达到了。 关注情感的产品 同样,在我们互联网行业中,有很多类似的产品都是这么做。以PC安全辅助产品为例(如某安全卫士、某电脑管家),其实在最初,杀毒软件完全可以做到截杀木马,但是太基础、太沉默了。后来这类产品出现的时候,时刻帮你扫一扫,做个体检打个分,它让用户和自己的电脑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让用户真心觉得要呵护自己的电脑。到了后来,开机还会弹出一些速度提示,告诉你打败了全国多少比例的电脑,这个时候立马让用户在情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其实真的打败了多少电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了用户的消费心理。而抗日剧也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打不死、智慧多、能掐会算的抗日英雄很受这类观众的喜欢。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句对好产品经理和优秀产品经理的描述:好的产品经理关注功能,优秀的产品经理关注情感。而抗日剧的编剧做到了这一点,可以堪称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