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9 18:38|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46| 评论: 0
作者:dylan,腾讯无线研发部副总监,加入腾讯前在北电公司工作,曾参与制定通讯测试国际规范,十多年测试行业经验。
上月初腾讯和华为联合组织了首届质量日活动,分别在腾讯和华为主场展开了关于敏捷研发质量的技术交流。笔者有幸作为分享嘉宾之一,回顾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两个行业的敏捷研发理念差异,也结合自身经历做了一番思考。越琢磨越觉得,槽点很多,不吐不快,在此斗胆拍砖,欢迎一同吐槽!
从传统软件业到移动互联网- 质量标准的弱化
传统大型软件公司,开发节奏慢周期长,QA和测试环节受重视程度高,测试结论有权威性,越在后期发现的BUG让开发人员如临大敌。
转型来到移动互联网部门,咱开始学习敏捷研发理论了,接受起来蛮顺利,随着参与项目的增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受到挤压,各种混乱事件让测试人员及团队挺纠结,
质量标准很难成为严格遵守的权威:
整个就是测试团队的纠缠血泪史。这几年我们也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方法提升研发质量,比如帮忙开发便利的自测工具,合作分析代码覆盖率,冒充用户上论坛投诉,拿竞品对手的结果来刺激团队等等,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回头再看看,所有掩盖在敏捷研发过程中的漏洞,日积月累,最终还是会由整个业务团队来承担苦果。所以时常在想,敏捷研发理论是否被神化了,是否常被错误理解而让不职业的现象层出不穷?
敏捷不是新的研发理论,只是项目管理的一种形式
传统研发模式和敏捷模式到底有什么要素是不同的?或者说,传统软件和互联网软件有什么不同?
等等…….
最后发现,没有一个要素能真正把互联网和其他软件领域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只能这么看:
瀑布研发和敏捷研发没有本质不同,更别说谁好谁坏了,只是因为行业竞争的不同,看起来交 付节奏不一样而已。节奏和软件研发的传统精髓没有关系。
今天竞争足够激烈(利润够大),华为必须快速占领某国市场了,它可以立马快速的研发和交付 明天手机QQ成最大IM平台了,它可以一年提交一个新版本,比传统软件业的质量环节更多更严。
研发团队根据行业(用户)需求和生存情况来决定敏捷节奏(如上图的四种生存情况),但是团队的内在素质能力不应该有什么差异。传统软件行业素养高的开发,换到互联网团队,同样素养高。
批判常见的几个敏捷误区
既然如此,我们来依次对公司里流行的关于敏捷的伪论断进行剥皮:
1.新人培训从敏捷研发开始
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公司要怎么培养?本人建议2-3年的职场新人不要学习任何敏捷流程的理论:
总之,入行新人要学四个字-职业操守,刻在心里,打好基本功,未来不管在什么项目都会受用。
2.沟通比文档更重要
这句话看起来有道理,如果你是几个人的小团队,如果人员稳定,功能模块比较聚焦,生命周期也不太长,也没客户找你要什么手册,确实不需要写什么文档。
但是如果你是这样的团队,文档可能真的比沟通更重要:
1. 团队人数数十人甚至上百 2. 项目生命力长,每个版本都有新功能,模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3. 异地团队,合作研发 4. 有外包,合作方团队协同工作 5. 团队职业化水平高低不齐 6. 团队不太稳定,或业务归属部门不太稳定
没有文档的恶果,可以参看以下的事件:
公司业务调整,跨部门和跨地域的业务交接不太愉快,交接效率低
以上6个要素,符合的越多,文档必要性就越大,尤其是以精品为唯一导向的大公司,首先要有对文档的基本认识。无数软件行业的先辈都不是傻子,文档上偷懒谁都会。
这个行业也许不需要利用率太低,可读性差,格式复杂死板,更新太频繁的文档,比如:
但是这个行业的团队需要图形化,模块化,可视化程度高,逻辑详细完整准确,容易传播的文档:如产品逻辑+异常逻辑图,软件架构设计图,经典BUG根因分析,体验/竞品体验分析
公司可以考虑把可视化编辑工具集成到WEB端,直接在网页上编辑和查阅文档。
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创新的输入工具,提高文本录入的效率。如我们的APP自研反馈工具利用语音识别接口,录入BUG的问题描述
3. 边重构,边生活
窃以为这句话只在刀架在脖子上才有效。实在不得已而为之(例如面临生死存亡之类的危机)。没想清楚长期架构,最好不要急着开工。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真理。
以前公司的开发,30-40%的时间花在概念设计和架构设计,30%在细节设计,10%在coding, 20-30%在代码自测。CODING本身只占很少一点时间。技术总监这样教育新人:你不是coder,你是designer!coder是比较低级的工作,软件设计才是高端活。
任何时候的思考,对于架构的投入怎么充分都不为过。微信发布那么多版本,这两年重构可能几乎没有。这需要有人尽早思考清楚未来做朋友圈,做开放接口,做插件化等等,开发知道了未来要演进的形态,在一开始就有所规划,预留接口。否则,今天决定要做SNS,重构一次,明天要做插件化,再重构一次,后天作开放平台和公共帐号,再重构…..对公司来说就是个噩梦了。
如果团队没有架构大牛,则需要充分的头脑风暴,每个迭代不能只想近期要做什么,面向未来思考和归纳。警惕以下案例:
4.迭代版本的BUG多一点是正常的
首先,每个交付到测试团队的产品,必须是可测的,自测过的。不可测的版本就不叫交付!
对于可测内容追求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尽可能高质量的发布,是修炼职业操守的目标,更是精品团队的目标。
每一个挂起的有效BUG都需要确认:为什么改不了?什么时候改?对发布影响如何?
(当然,因android平台的碎片化会带来大量难以重现的机型相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技术手段处理)
如果因市场形势必须要尽快发布,至少遵守一个底线:严重BUG必须整改而且优先整改。所谓严重就是可能让用户抛弃你的问题:速度慢,卖点明显不如对手,卖点无法正常使用,不稳定,可能给用户带来额外损失(手机系统,安全,账号,费用等等)。这样的发布还不如不发。
每个版本建议总结一下:严重BUG以及用户投诉大的问题,根源是什么,改进措施是什么,归档分享。
对于迭代测试发现的一堆问题都攒到最后,期望有天能自动消失的项目团队,我都不想点评了。每一个莫名放过缺陷的产品都可能成为一个折翼的天使。
精品研发团队,应该对眼里的软件错误有洁癖,就算修复不了,我也记录下来错在哪里。
对于敏捷研发的忽悠观点,就批判这么多。精品观,本人的理解首先要回归职业的原点。 每个角色坚守职业操守,会让团队成为老虎,让我们在精品路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