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30 10:35|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85| 评论: 0
近来,最火的电视节目莫过于“爸爸去哪儿”,这档在晚10点“非黄金档”周播的节目,10月11日首播当日即以全国网收视率1.1力压同时段其他节目,并且收视率一路攀升。到11月8日第五期播出时,其全国网收视率已达到2.13,超过上半年火爆一时的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前十二期单期收视率。——来源于《彭博商业周刊》
问过很多朋友,他们之所以听到以及最后投入来看,基本上都是因为口碑。
口碑是什么?即超越用户期望。
以“爸爸去哪儿”来说,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时,估想就是一档益智类节目,比如让小孩幸运大闯关那种,最后奖品自然是见到自己的爸爸。
然而真坐来下看的时候,OMG,竟然发现不少戳中笑点,萌点的瞬间。小孩子那种天真自然的可爱让人欲罢不能,甚至能被逼出几滴“珍泪”。
让人尖叫~
结合今天金错刀老师的分享,看看爸爸去哪儿如何以“尖叫的思维”来细抓用户痛点。
细磨MOT 关键时刻
据悉,一系列数字展现了这种工业化制作的基本流程:在3天2夜的有限时间内,共计有不同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寻找和筛选出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再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本;字幕组和音效组此时将介入制作,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为90分钟的播出版本。这超越了《我是歌手》38个机位、400个小时素材剪一集的湖南卫视制作纪录。
为了找到那些MOT (moment of turth),需要海量的内容,不放过任何细节。
真相来源于我们和用户的关键瞬间,而非事实本身。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是MOT 的重点,而神字幕组也加入了大众所喜爱的元素来丰富内容。
快速迭代
永远都没有一步到位的产品,一切都存在“灰度”(非白非黑)。在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时代,产品迭代也需要让用户参与进来。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都可以算是互联网产品,因为在这个时代,互联网是环境,而不是选择。
即使是传统行业,比如手机制造业,现在以小米为首也在引领着发生变化,无论是从产品思维方式,还是营销思维方式。
对于“爸爸去哪儿”来说,也是如此,每期结束后,建议节目组将微博上的相关信息进行一次整理,收集用户反馈来进行迭代。 至于快不快速这里还很难说,因为工业化制作对节目组的人力已发挥到极致。
此外,通过“反方向定义”的方法,让用户来定义这个节目的一些要素,并进行包装和变化,从而形成节目的品牌特色。比如“佳偶天橙”,“爸比抱抱”等。
工具推荐:用户四格体验报告
1、对产品的心情; 2、最有爱的产品点; 3、未来最期待的产品点, 4、最不给力的产品点。
如何用微创新来劈开脑海
这里谈到“微创新”,引金错刀的说法,是“微创新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用户体验驱动的应用创新”,那么这里的范围就涵盖很大了。
微创新,实际上并不微。
如果没有从字面上对“微创新”进行准确认知的话,那么是容易误导的,比如给了用户一匹装了发射器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
因此,如下的可以成立:
用户记不住感觉,但能记住瞬间,才会尖叫。如下图:
如何建立品牌区隔
建立新的品类
让品牌=品类,这要注意的是,品类要求的是用户认知领域中的现有小规模市场,两个点,用户认知领域,小规模。
ex. 小米=互联网手机(一个品类)
西贝莜面村=特色菜(一个品类)
唯品会=品牌折扣特卖网站(一个品类)
量化的技术指标
用技术指标来让用户不明觉厉,这里要注意的是,用真实数据,问问周围的人,看上去像不像真实数据。
ex. 褚橙=24:7 黄金甜酸比
香飘飘奶茶=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硬体验
如何定义“硬”,这里我们不妨先区别下,什么叫“软”,即凭感觉的体验,感觉到了,但具体什么又说不上来。反之则为硬体验,简单道明的。
简单理解,说白了就没意思了,嘿嘿。
ex. 蓝瓶的钙,好喝的钙=“蓝色的瓶子”的体验
茅台=“瓷器”体验
最后总结下,爸爸去哪儿来尖叫的思维,基于用户痛点(贪嗔痴)来劈开用户的脑海,细磨用户体验并快速迭代,打造出品牌的MOT 让用户对你尖叫不已。
爸爸去哪儿了,在用户的脑海里,有时候,劈开的不仅是用户,更要是你自己,除非,你就是用户,用户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