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讯在线人数分布图中,中西部用户的密度在某一个边界处急速衰减,但人口迁移不应该是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吗?为什么会陈现出泾渭分明的边界?这些地方是什么阻断了人口迁移? 对这张图最好的注解就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于1935年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密度较大,以占国土36%的面积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国土64%的面积上,其人口仅占全国的4%。 《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文章中称:“今试自黑龙江的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这一论点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仍为94︰6。
很难想象的是,在还没有互联网的1935年,没有现在时髦的大数据,胡老先生是怎样算出来这条线的呢?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年胡老先生也是用的2亿人口样本(2万点子乘以1万人)划出了这条胡焕庸线。80年后,腾讯QQ 2亿用户用手机、pad、PC在线的方式,重新划出了这条东南和西北人口密度对比线。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图就有很意思: 雾霾分布图和这条线就极为符合 高速公路网也一样,经济发达程度一目了然,有没有联想到那张中国收费站分布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