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钢带有湖南口音,他说湖南,女性泼辣,男性雷厉。他就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而这一点也完整地体现在投资风格上。在熊钢看来,市场上平庸的企业远远多于优秀的企业,因此投资者除了不断提高投资判断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投资干预力;这样,即使出现投资判断错误,也可以通过企业干预达到控制风险,收回投资的目的。熊钢似乎擅长于做企业的“建设性干预者”。澳银资本成功的投资案例均与项目管理中建设性的投资干预密切相关。“干预”不是“干扰”,也不单纯是投资服务,应包含企业导航、营运支持及危机处理等多个方面。投资机构的干预力不是单纯服务提供方能够做到的,需要具备干预的经验、能力和手段。确保项目良好运作,提高风险资本的增值、收益,往往和关键时刻进行“干预”密不可分。 “风投实际上是‘蓝领’投资人,不仅需要经过检验的可靠的投资判断力,也要有高水准的企业操控力与干预力。当然,干预会更突出的表现在企业出现问题之时,如何通过建设性干预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扭转经营中因不良管理带来的困境,对于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力至关重要。因此你可以说我很强势,但我其实已经给了企业充分的自由,但是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有经验的投资人和企业的股东必须进行建设性干预。这么说似乎更贴切:尤其是对于出了问题的企业来说,可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在受控制中回到健康的发展路径当中。直白点讲就是让不那么靠谱的企业变得靠谱。”熊钢坦率地告诉记者。 用熊钢的话来说,澳银资本是一家“中西合璧”的投资机构,追根溯源已有11年。专注于生命科学与健康、先进科技与环保、广义TMT与创意领域。截至去年,澳银资本管理资金总额约3.2亿美金及11亿人民币,旗下基金已投资了70余家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澳银资本的核心LP均来自于几个大型的家族基金。“由于我们投资领域的专注,有很多项目周期很长,只有海外成熟的风险资本才能‘玩得起’,目前大多国内资本难以做到这一点。” “出走”科研所 描述上世纪60年代最好的文字代言人当数王朔,他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被生活加工好了的故事,以在未来可以留存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与很多同龄人一样,“60后”熊钢的人生经历可以用“689”来清楚阐述,60年代生人、80年代上大学、90年代登上社会舞台。但在那个包分配的年代,熊钢却成为了体制内“出逃者”之一。 在恢复高考后的第4年,熊钢考上了以工科著称的湖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这个读来拗口的专业在当时的工业领域颇受青睐,大学毕业后熊钢毫无悬念地进入了科研单位就职。他一直受父亲“科技兴国”的理想和行动影响,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尤其热衷量子物理。当年国内正兴起“美国热”,1988年熊钢考取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熊钢自己创过业,积累了难得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彼时,如果依仗着技术专业、留学背景、制造企业管理经历,熊钢未必不能在中国制造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他却将视野转向了投资领域。 1998年,几乎是风险投资刚刚“舶来”国内不久,熊钢便开始试水投资,机遇之下,也是性格使然。他最初投资的项目相继以上市、并购、分红、管理层溢价回购等方式顺利退出。 2003年,熊钢与新西兰著名投资银行ASB Ventures共同设立并管理风险投资基金“ASB Ventures Balance Trust”,澳银资本在新西兰奥克兰正式创立。 其实早在熊钢求学美国时,那厢的风险投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他意识到,这种“技术+人才+资本”优化组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来在中国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在做销售、创业和独立投资的十多年时间里,熊钢看到了很多创业团队对管理、对行业、市场的理解方面的欠缺,以及对于更高视野的引导、帮助需求,也更深刻地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既是GP也是LP 熊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善于思变、行事沉稳、敢于创新与突破,这类特质也很明显地体现在澳银资本的投资风格。 目前,澳银资本旗下管理以家族信托资本为核心的“澳银中国成长基金”(Ⅰ号、Ⅱ号、Ⅲ号、IV号);同时,澳银资本与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深圳华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联席管理“华澳中国成长基金”(Ⅰ号、Ⅱ号、Ⅲ号、IV号、并购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作为GP的澳银资本,亦是LP,所占投资资金的比例高达40%以上。 “澳银的四支基金只有4个LP,在每支基金澳银都有出资,之前我们的出资比例保持在50%至60%之间,而由于其他LP的投入资金的追加,近五年,我们的出资比例才有所降低。” 熊钢告诉记者,在国外,GP与LP之间并无严格的限制与区分,对于那些家族信托基金、家族投资基金来说,他们一定希望GP是最大的LP,原因则在于风险的共同承担,而对于澳银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激励的机制。 “古语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投资,就不可能向合作伙伴推荐,LP也不会相信你。最终LP是否出资,某种程度也是看GP的出资比例,GP不但需要拥有投资的能力,还要有资金的基础。”他直白地说。 而区别于澳银资本鲜明的外资特点,华澳资本则更本土化。 在LP的选择上,由于投资领域和投资周期的特点,澳银资本倾向的资本出资人是要有持续的出资能力、出资额较大、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投资要有理解且将风险投资作为长期的投资方向之一。 “我们投资的领域很多项目需要资本的长期跟进,而国内多数LP很多要求快进快出。对于不了解我们、以及我们不了解的出资人,我们是绝对摒弃的。” 而华澳资本则是在保证核心资本稳定的基础上,选择LP更为灵活。 澳银的投资风格按照经典的VC投资方式去投,而华澳则会因国内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熊钢同样会参与风险把控。 就此,澳银资本与华澳资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衔接,前者专注于中早期项目,中期以后的项目则由后者操作。 严格的内控系统 在澳银资本的创立初期,熊钢就决定在投资机构内部设立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而目前这套管控体系,成为了其募资与投资的利器。 2009年后,澳银推出了风险投资界独特的IT系统——“澳银资本决策与支持系统”。对于这个系统,熊钢非常自豪:“我敢说,在投资模型及IT系统研发上,大陆投资机构中,澳银是投入最大,技术应用最出色的一家。” 通过这套系统,澳银在投资框架的稳定性,公司治理、管理规范、投资规范都有严格的管理,并且该系统还在不断优化升级,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澳银投资人的业务活动都会记录,每个投资决策过程都会在系统中有所体现。 “这样一来,我们的一张内部投资表格,既能够抓到投资的重点,又能够将完整的信息透露出来,别人一看就清晰明了,也会使得投资及管理更有逻辑。” 据说,此前华澳资本正在募集一个新基金,熊钢要求投资团队将基金说明书做扎实细致,一定要摒弃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修改多遍之后,由于时间紧迫,熊钢只得先把基金说明书提交给一位长期跟随澳银资本的核心出资人,让他惊讶的是,对方非常细致和认真。 “对于一个外国出资者来说,基金说明书所表现的东西远远不够,他要求了解华澳资本更多运作资料,最后通过访问权限设置,他在我们的系统内了解到了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熊钢强调,“作为GP,必须满足LP的信息披露要求,而LP则会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看到投资逻辑,投资的钱赢在哪里,输在哪里。” 对于机构里每一个工作人员来说,首先不是谈如何做投资,而是要改掉以前工作上的坏习惯,通过内控系统做到规范化管理,投资有据可依,有逻辑可循。 均衡是投资的灵魂 工科出身的熊钢投资逻辑非常清楚,他崇尚“均衡”。“均衡是风险投资的灵魂”,包括“资本的均衡”、“团队的均衡”、“投资的均衡”、“干预的均衡”。 “资本的均衡”是基础,“投资的均衡”是重点,“干预的均衡”是核心。 投资机构对企业的干预力,是投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投资机构是企业的领航员和伙伴,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管理改进、资本市场等导航服务,解决限制企业持续成长的瓶颈;为企业推荐资源,提供弹性周转资金等运营支持。同时,投资干预也是有效管理投资风险、做好危机处置的有力手段。 为了能够做好这种干预,熊钢要求团队成为行业专家,制造类企业要求负责的投资经理能够“一眼就分辨出企业购买机器的品类和价格”,这样才能达到干预力。 “投资的均衡”,是投资价格与价值的平衡,这是确保投资收益和资本结构良性循环的基础。比如,聚焦成长投资,进退可控,追求70%的成长概率,而不是30%的投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方面,澳银以“投资十诫”被作为每个投资人的座右铭,同时也是判断项目的标准。其中有一个条是这样描述的:“不要相信三次都不能兑现承诺的企业,它要么是骗子,要么是菜鸟。”这也是多年投资经验所得。 熊钢告诉记者,曾有一家所投企业,原承诺投资后第二年实现现金流平衡,但事实并未解决。他便向企业明确表示,第三年必须履行承诺。然而,企业方此时却觉得实行难度大,这让熊钢决定退出项目。当时,移动互联网投资项目正持续升温,很快有人提出2——2.5倍左右的资金,而澳银团队判断4倍是最合适的价格。协商再三后,另一家投资机构以3倍价格接受股权受让,同时向控股股东提出0.5倍回报资金,澳银资本最终以3.5倍价格退出此项目。在这个项目上,熊钢为了维护LP利益显得强势干脆。或许正因为这样,自2003年以来,澳银的投资回报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