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最新信息 查看内容

核酸乱象,为何难止?

2022-12-1 11:18| 发布者: cainw|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张珊珊到底是谁,或许并不重要。她可以叫张三,也可以叫李四。重要的是,如果核酸变成一门生意,疫情将永远不会结束。“张姗姗”究竟是谁?围绕核酸检测产业,这个名字,及其背后的核子华曦公司,凝结成一个巨大的问 ...

张珊珊到底是谁,或许并不重要。

她可以叫张三,也可以叫李四。

重要的是,如果核酸变成一门生意,疫情将永远不会结束。

“张姗姗”究竟是谁?

围绕核酸检测产业,这个名字,及其背后的核子华曦公司,凝结成一个巨大的问号,伴随公众对“利益输送”的联想,点燃了整个互联网。

这个神秘人物,同时在全国35家核酸检测机构任高管,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更诡异的是,报道称,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就疫情暴发。

9月,合肥核子华曦成立,10月合肥出现疫情;10月,太原核子华曦成立,11月,太原沦陷;11月12日,西宁核子华曦成立,西宁疫情确诊数据迅速增长……

难道此女,就是中国版柯南?

据《健康时报》,2020年至今,核子华曦违规至少10次,情况如下:

三年来,民众忍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防疫,万众一心只为疫情早日清零。

结果部分核酸检测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各种破坏规则、秩序,拿老百姓的健康开玩笑,赤裸裸地发国难财。

以“医学检测”为关键词,在“天眼查”上检索,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1年内成立的相关企业有10476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家,2~3年的有5300家。

不难猜测,这三年,究竟有多少人奔着“红利”,仓促上马。

01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十年

毋庸置疑,核酸检测是一门大生意。

但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在号称千亿蓝海的体外诊断市场中,无论怎么看,核酸检测所在的病原体核酸检测项目,都不像是有前景的小众赛道。

彼时,类似核酸检测这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对外来病原体的核酸物质进行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并不是主流。在实际应用中,血检、免疫诊断才是大头。

所以,在疫情之前,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项目,几乎没有形成规模的可能。

2018年,达安基因、艾迪康、金域检测、迪安诊断四家龙头,占据整个市场70%份额,大量小型检验机构濒临淘汰。

2019年,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的整体规模为66亿。其中,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市场,包括仪器在内,规模不超过10亿。

原因很简单。

因为把重心都放在抢占市场上,行业龙头本身的体量也不大,对技术研发并不重视,上游的仪器和设备都面临着国产化难题。

不过,这种种瑕疵,在突如其来的新冠检测洪流中,被稀释了。

早在疫情爆发初期,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伯杰医疗、杰诺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这6家企业就先后获得了新冠检测产品上市的资格。

这是属于它们的高光之年。

其中,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28日上市,当年净利润为26.1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5倍;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上市,2020年净利润为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

财报显示,高通量、全自动化特点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销量增长,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东方生物、明德生物、金域医学等等,无论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还是上游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生产商,都迎来了业绩爆发,利润数十倍增长。

换言之,短短两年,这些企业挣到了过去10年、20年都赚不到的钱。

2020年,中国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亿元,且最近两年仍在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将达到146亿元。

但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据聪明投资家统计,国内104家新冠检测相关上市公司,营收约2500亿元,同比大增37%;净利利润更是高达648亿元,同比暴增76.6%。

单单是净利润就数倍于上面说的核检市场规模,其中有多少是来自纯核酸检测业务,统计不到,但相信一定可观。

要知道,过去两年疫情,国家累计花了14.7万亿元卫生费用,几乎是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总额。

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国内第三方医学企业增加了200多家,融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截止今年11月,已有5家核酸企业拟IPO过会。

比如,10月14日一家名叫达科为的公司提交了上市注册申请,即将IPO上市。

这家公司经营的业务极为单一,只卖核酸采样管一种产品,上半年卖出去2145.86万支,单个售价1.95元。

更让人称奇的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只有27岁,第五大股东出生于2005年,还是个未成年人。

其实,早在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称,中国已完成115亿人次核酸检测。算下来,平均每个中国人都做过8次核酸检测。

而在百亿次检测背后,国内的检测能力,也从2020年3月的126万管/天,增至最近的5700万管/天。

相对应的,早期完成投入的头部公司,基本进入躺赚模式,机器越转越快,人员越用越少,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但事情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要求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

所以从6月起,全国各地密集下调核酸检测价格。

于是,在一片调价和采集的压价声中,整个核酸检测产业出现了利润率变薄的现象。

对一些赚红了眼的商人而言,这是无法忍受的。

02歇斯底里

客观地说,核酸检测为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尽早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目标,至今仍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这点不可否认。

短短三年,核酸检测这个小赛道,迅速走完了其他行业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周期,先入的、后来的都冲进来挣了一波热钱。

但是,核酸检测服务的供应商们,本就属于医学检测产业链中门槛最低的下游,想要赚钱,只能依仗“薄利多销”的模式。

而随着时间推移,从最开始做一次自费核酸200元的价格,到如今10混1最高收费不超过2.6元/人次,政府集采后核酸采样价格的大跳水,直接冲击了整个产业链。

面对几乎探底的定价,这门快起快落的生意,实际上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同时,在外界看来赚得盆满钵满的核酸检测服务商们,也是骑虎难下。

截至3季度,多家核酸检测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显著提升。不少企业的账期拖了半年甚至一年,现金流压力急剧增加。

所以有些人或许急了,甚至不惜利用各种手段,比如数据造假,迫使民众多做核酸——只为给“红利期”续命。

粗略梳理官宣通报,被做实查处的核酸造假案件至少涉及数十起,一些案例,触目惊心。

甚至,一些公司屡教不改,罚得轻了,他们便换个马甲,继续“搞钱”。

而一个造假,带来的是无数抗疫一线战士付之东流,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资本的属性是利润最大化,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互换。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资本也好,商业也好,都是建立在社会这个基石之上的。

基石若受到影响,又怎么会放任无序的资本肆无忌惮?

疫情肆虐,人心尚需安抚;恶意违法,终是天网恢恢。

11月21日,沪深交易所分别表态,“高度关注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对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并立即取消了翌圣生物的上市申请。

杀疯了的核酸检测,是时候该冷静一下了。

03尾声

此世间有两种东西最令人珍惜:

一是手机里稍纵即逝的绿码,二是来之不易的阴性证明。

最开始是出入火车站、机场,在不同的城市穿梭,然后是乘坐地铁公交,再后来是进出小区、上下班……

有些事情,做着做着就习惯了,我们习惯了戴口罩、做核酸、出示健康码,就像空气、水与阳光一样自然。

大疫三年,一个又一个“核酸采样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社会被切割成一个个角落,“24小时阴性证明”成为每个人努力维系正常生活的凭证。

象征着我们被重塑的生活方式。

而有些人,却凭此赚得盆满钵满,极具讽刺意味。

中国有句老话:如果龙王卖雨伞,这雨停不了。

人类是有强烈欲望的生物,即便最有克制力的正人君子,在特定场景下也会放纵欲望,失去自制力。

这是人的本性。

譬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在童姥种种诱惑威逼下,宁死不从,绝对不肯破戒。但是,只需在黑暗中,将一个赤裸少女放入虚竹怀中时,他一瞬间就失控。

道理就是这样。

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行业,都需要约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毒镜头:老镜头、摄影器材资料库、老镜头样片、摄影
爱评测 aipingc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