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 12:19| 发布者: 11112| 查看: 32| 评论: 0
-“你做医药投资的朋友在做什么? -“在做投后“ -“投后具体做什么?“ -“ 每天盯着创始人不要跳楼。” -“……” 以上来自猎头Allison(化名)与她投资人朋友的一段真实对话。 初闻这个故事,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的,Allison开始也是如此。“当初我也不信,但对方态度非常serious。而且回想一下,过去一年因为疫情,上海张江医药园区的企业都在批量倒闭,活下来的公司大多也拿不到下一轮融资,创始人滋生极端情绪也是合理。”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吴晓波频道曾以“三年疫情至今,你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为题,对创业者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人感觉“波动较明显,经常自我疏导,努力保持正常”;有18%的人出现“波动很大,感觉稳定不住。”的情况。 创始人的状态起伏,可能会直接影响一家企业的未来走向,而最担心创业者“撑不住的”,除了家属和公司员工,恐怕就是其背后的投资人了。 不止一位投资人朋友告诉我,给被投企业做“心灵按摩”,已经成为过去一年投后赋能的重头戏,甚至可能是唯一能做的。 “聊业务一小时,剩下六个小时都在做心灵按摩” 投资人Jean(化名)聊起前不久的一段经历。 “那天陪着创始人打了7个小时电话,本意是梳理当下面临的业务难题和关键岗位的招聘需求。结果业务只聊了一个多小时,剩下6小时都在给被投做‘心灵按摩’。” 与她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某硬科技基金PR Hertha,最近她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给被投企业打鸡血。“一天至少要找10来个创始人谈心,先问一下业务有什么需求,然后正式进入安慰和鼓励的环节。” Hertha说,不止是她,整个机构都在“满世界传播爱”。“有个被投创始人特别喜欢发朋友圈,每天都会发一堆公司动态,还有‘共克时艰’之类的‘正能量’。我们只要看到,就会列队去点赞,评论一句‘x总真棒!加油!” 似乎是怕我不信,她还发来了一张工作群的截图,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表情包,不同的卡通人物统一竖着大拇指,配文都是:“牛x!”“特别棒”。 两则故事乍听有些好笑,却也透着一股心酸。这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原本被我们认为是社会中最为顽强的创业者、企业家群体,似乎集体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实际上,外界关于创业者群体心态的讨论由来已久,也有大佬分享过自己曾经的焦虑瞬间。 俞敏洪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有一次自己在国外出差,曾站在20层高的楼上,看着打开的窗户,一心想要跳下去。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孩子,知道自己不能跳。于是穿着羽绒服,在渥太华零下30度的大街上走了四个小时。 虽然是极端个例,但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群体的真实状态。尤其是在过去几年,因为疫情政策、创投市场环境变化等影响,更是让创业者们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寒意。 失意的创业者 David(化名)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公司产品尚处于研发初期,仍需要外部资金“输血”,所以过去一段时间,他都奔赴在见投资人的路上。不过,在聊了30多家机构之后,David有些气馁。 “几乎所有投资人只关心一件事,就是技术成熟度如何,是否完成了临床二期,而这些指标跟技术先进性毫无关系,他们只想知道你的公司走到哪了。” David的挑战正是当下一级市场的一抹缩影,当“募资难”成为全行业的共同难题,机构对于“投”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过去所谓的“故事性和未来可能性”已经不能成为企业拿到钱的筹码,相反,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营收状况等才是投资人关注的头等大事。资本的这一态度转变,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融钱的难度正在急剧增加。 不过,创业者也坦言,融不到钱虽然难受,但仍属于可预料的困难,更多的焦虑则是来自疫情这颗“定时炸弹”,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就会因为疫情管控而停工,货物也会因为物流发不出去,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效益损失将无法衡量。 前不久,成都卤味品牌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发表万字长文,真实还原了疫情下的餐饮生态: 三月中旬开始,豪虾传的生意已经创了同比的历史新高,我也以为今年会是一个收获年,结果四月一日,成都太古里出现疫情,豪虾传就在太古里商圈,疫情公布当天,营业额就下降了60%,第二天直接下降了80%以上,然后疫情管控情况下,萎靡状态持续了半个月,直到四月中旬结束,但生意直到五一劳动节都没恢复。 “如果说2020年初是给所有餐饮人以当头棒喝,2021年是给了大家对未来的信心,那么2022年,则是让大家有种被切断生路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不仅是连锁品牌在面对,其他小餐饮也一样很艰难。”蒋毅表示。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因为这样的“挫败感”出现了心理危机。今年7月,「每日人物」曾报道,深圳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康宁医院”, 在过去几年门诊量翻倍,患者很大比例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主、创业者。他们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睡不着等症状,纷纷涌入了医院精神科。 无措的投资人:既怕创始人撑不住,更怕他跑路” 面对失意的创业者,投资人无疑是最头疼的群体之一。毕竟创业者状态的起伏,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走向,这也跟基金业绩直接挂钩。 现在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产业LP、还是高净值个人LP,都对基金表现格外看重。如今在“投”的层面,短期出成绩的机会显然不多。于是乎,为了更好地募、投、退,VC/PE不得不在投后这一环节做更多文章。 X先生是某国资背景医药机构的MD,据他描述,所在机构今年募资比较顺利,但是过去一年新招20多个人,全部都是投后;某头部VC前不久更是搞了个“百日计划”,将投资人“下放”到企业,专门给被投“擦屁股”。 一组来自猎头的数据则更为直观:今年5月至今,除了少数赛道头部机构投资人外(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超过60%前台投资人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往投后偏移。 关于投后的真实功能,我多少抱有怀疑态度。倒不是想强调“投后无用”,只是认为在疫情还未结束的特殊时期,GP能在投后发挥多大价值? 拿今年上半年的上海以及过去两个月的北京举例,因为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企业和工厂都封了,投资人大都也都处于居家办公状态,曾经频繁的出差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线上会议。这样的环境之下,帮忙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否则也不会出现“心灵按摩”这中投后玄学。 对于我的质疑,消费投资人Dylan(化名)也表示认同。他主看的连锁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颇深,过去一年因为暂停堂食、物流限制等问题,企业时不时就会面临停业。 “店都关了,这时候机构做什么都是白搭,唯一能做的就是给钱和帮忙找钱,可是今年连锁餐饮投资有多冷就不用说了。投资人总要做些什么,就只能给一些精神鼓励,劝创始人撑住,保证你先别垮,其他再想办法。” 当然,投资人每天给创始人做“心理按摩”,还透露着另一层更现实的担忧:怕创始人跑路。正所谓,以投后管理之名,行投后管理之实。 这不是危言耸听。硬科技投资人Kerr(化名)提到,“尤其是在芯片行业,因为造芯的投入成本非常高,现阶段也无法产生太大营收,如果不能及时输血,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加上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政策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其实一些企业的处境是很艰难的。” “现在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全网都在盯着xxx,就怕他‘润’出去。”而他口中的这个人,正是硬科技行业曾经的超级明星创业者,其公司在过去几年获得多轮融资。 Kerr的话也不全是杞人忧天,在某PE做并购的Dylan(化名)就真实遇到过“摆烂的创始人”。有一位创始人直接对他提出:“你不给我提供xx帮助我就不干了,公司直接倒闭。”更有甚者威胁投资人称:“你如果不再投我一轮,我就死给你看。” Dylan对此颇为无奈:“虽然不想恶意揣测创业者,但鲜明的例子摆在面前,也不得不有所防备。” 不过,包括Dylan在内的受访对象还是传达了同一个观点:“摆烂的创业者”终是少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做实事。 “对于这些人,如果我们现阶段不能给予实质上的帮助,那么鼓励他一下、在朋友圈点个赞,能够在他创业灰暗的路上给他一点点光明也是好的。” 古犹太哲人莱维曾说过:“如果你想帮助一个人脱离淤泥,不要以为站在顶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够了。你应该善始善终,亲身到淤泥里去,然后用一双有力的手抓住他,这样,你和他都将重新从淤泥中获得了新生。” 这段用来形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在创业者忍受孤独、心里被负能量充满的时候,或许正等待这样一双手的到来,也许“这双手”就是6个小时的陪伴,也许就是朋友圈里的一句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