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跟踪苹果(145.93, 1.97, 1.37%)的专栏作家马克·古尔曼认为,作为苹果的新赌注,混合现实头显虽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不可能像之前的iPhone和iPad一样产生轰动效应。 在苹果内部,部分负责新款混合现实头显的管理者相信,这个品类最终会取代iPhone,成为该公司的标志性产品。 苹果甚至在内部描绘了一番愿景:最终可以开发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携带的头显设备。这种产品不仅可以取代笔记本电脑,甚至能取代手机。尽管初代苹果头显价格高昂(约为3000美元),但该公司的一些内部人士认为,这款设备将让消费者得以初步感受这诱人的愿景。 这是否足以让这款头显取得成功?很难说。虽然业内人士认为,有朝一日,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将会催生iPhone的替代产品,但第一代头显却很有可能给苹果带来多年未见的失败。 苹果的首款混合现实设备可能采用Reality Pro的产品名称,将于今年发布,内置许多先进技术,包括双4K显示屏,以及通过前置OLED屏来显示用户的双眼。它还将通过十多颗摄像头来分析穿戴者的身体、眼球运动和外部环境。 毫无疑问,它比市面上的任何一款产品都更加神奇,也更加先进。但对多数消费者来说,这款设备不划算、也不实用。这是因为它单次充电续航只有2小时,无法在室外使用,发布时的内容有限,设计舒适感也不足。 这款头显还标志着苹果的战略变化。在苹果之前进军音乐播放器、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新领域时,这些品类已经吸引了主流用户的兴趣,苹果在那些领域的目标只是开发更好的产品,击败竞争对手即可。 相比而言,AR/VR头显仍处于发展初期。必须要对消费者进行充分的劝说,才能更让他们尝试这样的产品。 苹果还没有为这款设备确定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该公司希望能凭借沉浸式视频播放、与其他苹果产品的整合以及先进的VR FaceTime电话来吸引消费者,但这恐怕不够。 初代iPhone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人们当初已经习惯了每天随身携带手机。而在第一代iPad发布时,整个世界也已经为平板电脑做好了准备,它既可以部分替代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成为休闲娱乐设备。 数据就是证明:iPhone上市第一个月就卖出100万部,iPad也在上市28天内突破100万台的销量。这仅仅是个开始,iPhone上市第二年的销量超过1000万部,iPad上市8个月的销量超过1500万台。 Apple Watch在2015年上市时虽然缺乏重要用例,但健身和健康追踪及通知功能很快成为它的重要卖点。即便初期存在处理器反应迟钝和应用表现平庸等问题,但Apple Watch还是在上市第一年实现了超过1000万块的销量。 但即便按照苹果自己的计划,新的混合现实头显也截然不同。这款产品只有望在第一年生产约100万台。照此来看,这款设备将成为苹果初期销量最差的设备。 与苹果现有产品相比,这款头显也缺乏明确的优势。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推出iPad时,他宣称这款平板电脑在上网、看视频、看照片方面要优于Mac或iPhone。Apple Watch在活动追踪方面也比iPhone效果更好。 除了看视频和Facetime外,苹果初代头显恐怕不会在任何方面优于iPhone或iPad,而且很少会有消费者愿意为此花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354元)买单。如此高的价格足足达到初代iPhone的5倍——要知道在2007年,iPhone可谓手机界的奢侈品。 尽管苹果可能会面向消费者推销Reality Pro,但它更好的定位应该是一款开发者原型产品——便于开发者为未来的设备调试软件,等待更廉价、更实用的产品上市。 类似的失败已经不胜枚举。包括微软(248.16, 0.16, 0.06%)的HoloLens、Meta的Quest Pro在内的现有设备都没有开拓足够大的市场。起价3500美元的HoloLens已经基本宣告失败。微软最近的降价表明,这已经不再是它的重点。1500美元的Quest Pro也遭遇了类似的窘境。 对目前的VR市场而言,更令人担忧的数据在于:作为目前最热门的设备,400美元的Quest在购买半年后,有超过一半遭到闲置。 苹果的设备比现有头显更精致、更先进,但它仍然无法摆脱微软和Meta面临的挑战:价格过高,使用受限,多数消费者持谨慎态度。 为了避免Reality Pro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苹果可能需要将其定位为未来世界的预览产品。但这也并非易事。苹果的营销部门不太擅长低调发布新品,毕竟他们之前没有必要这样做。 无论如何,此次新品发布之后,都需要在外部开发者的帮助下快速改进。如果他们能创造出远好于iPhone或iPad的体验,就将形成重大助力。如果苹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价位降低1000美元,并提升电池续航时间,那绝对会大有看头。 倘若苹果能够推出真正的AR眼镜,而且在价格、功能和电池续航方面媲美iPhone,或许真的能像之前的突破性技术一样改变科技行业格局。 但目前来看,苹果作为轰动性产品制造商的地位恐怕岌岌可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