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9 00:07| 发布者: tianzc| 查看: 250| 评论: 0
前言 7月24号,微信之父张小龙在腾讯大讲堂做了号称史上最“惨绝人寰”的长达八个半小时的演讲。从后来有心之人写的感想和现场流出的部分PPT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火热的现场。一个内心澎湃着激情的思考者,用平实的话语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岁月积淀的故事。成功?微信才刚刚起步。 7月25号,白鸦发表了一篇博文《我所关注的“微信”》,在文中,白鸦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说不清自己写下这段话时候的心态和心情,似乎是羡慕嫉妒赞,似乎又只是一个喜欢多嘴点评的旁观者,因为这些事儿跟Guang.com没一毛钱关系,跟我个人也没啥关系,但我看着品着却总是那么津津有味。我想,也许是我内心里认为,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人,目睹了这个经典案例是一种荣幸。不管未来的微信会发展成什么样,但这么一个产品崛起的案例,怕是几十年也就只能碰上一个,值得我花了个把小时敲下这么多字,权当是给自己的眼睛做一个记录吧。” 微信,俨然成为或即将成为下一个创造历史的产品,本人笔拙,希望按自己的理解,从另一个侧面一起看看微信的发展,谈谈自己对微信体验的认识。仿效白鸦说的“权当是给自己的眼睛做一个记录吧。 ”以下就是我对微信的产品体验。欢迎大家指正探讨。 “情感诉求”,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无可避免地遇到情感方面的问题,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问题。当这种感情没有得到有效地表达或沟通的时候,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发泄和诉说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情感诉求。 非常透彻简洁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几个信息点: 现实中的情感压抑——>内心形成发泄和诉说的渴望 那么,然后呢?有了压抑,又有了渴望,那么出口在哪? 在网络,在虚拟的世界。 微信可以说是牢牢把握了情感诉求这一主脉,借用比较时髦的话说,微信算得上是现实中情感压抑释放的流量入口。 然而圣经上说“凡从口里进去的,不能污秽人;唯独从人心里出来的,乃能污秽人”,如果简单的作为情感压抑释放的流量入口,势必会带来污秽糟糕的东西,久而久之微信也就变成污秽的场所。所以我认为微信一直以来牢牢把握着情感诉求的反向——情感引导,巧妙的设置了三种情感进行引导:温暖感、简单感和虚拟成就感。 温暖感 温暖可以说是微信最贴心的地方。而且它的温暖无处不在。 登陆图片 是的,这就是微信的登录图片,发现什么了吗?一个身影孤寂的小人在硕大的月光(地球?嗯,随你了,亲爱的哈姆雷特)之下,强烈的对比立刻出来。这种孤寂中的温暖感觉有没有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动过你?我曾经被打动过。再看,右下角出现的是微信的图标.....没错,在这里变成了一对小人的暗示!孤寂和希望的对比,一人和一对的对比,如此“不和谐”的场景因为设计师的巧妙构图,最终形成了温暖的基调。 菜单栏 微信下角的菜单栏共有四个项目:微信、通讯录、朋友和设置。 在这四类中, “通讯录”和“朋友”的设计我想一定是煞费苦心。通讯录反映了一种真实感,时刻在提醒用户,这里有你真实的世界,这是最直接的温暖,来自现实的被关注。而“朋友”,从之前的叫做“找朋友”变成现在的“朋友”,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找”,倾向动作,依旧有一个过程的暗示,而用户对温暖的诉求应该是直接给他们一个结果,也就是直接给他们一个“朋友”。不管操作如何,从字面读起来,温暖。 朋友 在朋友界面,朋友圈、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无疑是最用心经营温暖感的地方。同时我的理解,也是微信苦心培养用户自己寻找温暖的地方。 附近的人:这是建立在伪真实的基础之上,有着微弱的话题纽带,因此可以理解为一个保守的、有目的性寻求温暖的过程。 摇一摇:这是带着点期待,带着点相信缘分的有趣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寻找意料之外的温暖。 漂流瓶:这是最无拘无束,提供陌生人间恶作剧式快感的地方。在这里,寻找的是兴奋和自然放松的温暖。 朋友圈:为什么把朋友圈最后才写?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东西,但是又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清楚——在这里有生活的温暖。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温暖笼罩,这种温暖会滋生安全感,继而是幸福感。微信在华丽中低调,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者,把一切融于无形,款款深情,都在此。 简单感 有人最近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微信应该做减法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应该砍掉一些,再砍掉一些。我始终觉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微信给你的感觉很复杂吗?不,很简单。它从头到尾始终在一个圆心上——朋友。其余的只不过是为了让这个圆形更饱满而已。 为什么要提简单感的情感诉求?我们都知道,人都是懒惰,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疲惫、感到无力甚至感到厌倦,这个时候又往往是情感诉求的渴望最旺盛的时候,而简单到极致的东西,恰恰可以绕过你思考的阀门自然而然的走到你的内心,微信就是这样。 “Don't make me think!”,微信做到了。微信的主张是,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的组成就是人。微信的聊天功能也好,语音功能也好,找朋友的功能也好,朋友圈也好,都是建立在寻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简单的三两下操作,就可以收到一个倾听的对象,为什么不去用呢? 以朋友圈为例子,它的简单体现在哪?我们先来看同样属于SNS的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的圆心是什么?对不起,我真没想到。我们发现这就是一个大杂烩,就是一个大锅乱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无核心:有娱乐、有资讯、有生活的故事也有纯消磨时间泡沫。这一切都源自新浪放任其野蛮的自然生长。 无组织:于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新浪的流量被大V控制着,粉丝被明星控制着、言论被D控制着,营销被诸如杜子 建、蔡文胜控制着。 无控制权:新浪微博自己还有什么?或者说新浪想自己是什么?我们也留心到新浪近期传言的一些动作,开始主动的回 收控制权,向草根大户开刀,但是还来得及吗? 而看回朋友圈,以图片为切入点,分享生活的点滴。这里不会有恼人的营销账号,不会有人发些无趣的段子,在这里,只有你朋友的故事。而你可以做的,就是,表明你的态度。 多么简单。这里有真实感,有序感,更重要的,这里有简单感。这是我们劳累之后,或者无聊之时,静静的或坐、或卧、或躺,指尖轻轻滑过屏幕,看朋友的喜怒哀乐,想自己的酸甜苦辣。微信因为简单,所以迷人。 虚拟成就感 这里是微信另一个情感转移的地方。我们早就知道,网络的虚拟给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人提供虚拟成就的畅快。有人也许会说,网络的成就感大家都知道是虚拟的,干嘛这里还要写“虚拟成就感”,干这种画蛇添足的事。其实这正是微信最老道的地方——都知道的网络的虚拟,都知道成就感的虚假,微信一次次给你畅快,却一次次又提醒你,这里还有现实。 说那么多也许有人还不清楚,我们继续举反例,还是新浪微博。 留心观察分析新浪微博的热点变化,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一切行为都是现实的映衬。 什么意思?我们看到,新浪微博至今最火的是两条线:一是娱乐至死的围观,二是良知的自我救赎。 前者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大家都潜意识里有小气、作恶的念头。看着别人出丑,别人好玩就有想围观继续看笑话的心态,什么凤姐、什么干露露,都满足了大家的这类需求。这种娱乐至死的围观有人说是因为集体的空虚,不,这还不是,我认为这就是情感诉求的污秽产物在作怪。它巴不得人人都坏,人人都有笑话可看。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把自己置身在虚拟的旁观者角落里自hight。 后者,则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因为大家心里普遍厌恶这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亡的世道,但是现实中无力感很大,而在网络里,急于一种对现实的自我救赎,因此道德的力量会被放的很大,加上一些"导师级"人物的鼓动,很多人就会渴望做好事以寻求自我救赎的情感诉求。 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时间里,公益类和民生类的微博转载量很大,甚至风头盖过了娱乐类的微博。这就是目前新浪微博上的两种情况。 在虚拟的世界里,人性的恶和善都出来,下面该有什么?下面就是真正无聊的麻木空虚了,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有了苗头,不痛不痒毫无营养的东西开始充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良知的自我救赎过后,会盛行第三条线:麻木空虚的凑热闹。而在这之后,我想新浪就真的悲剧了。 说完反面例子,我们对照看看,新浪微博的悲剧在于它提供了虚拟的成就感但是却让用户完全沉迷在虚拟的成就感之中不能自拔,不能自我调整和医治这种虚拟的畅快。久而久之无为的无序就变成了混乱的迷失。 微信则很好的游走在真实和虚拟。漂流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成就感,在这里,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身份,说任何话,想做任何事。但是“通讯录”又在提醒你,这里还有真实的世界。朋友圈里的“赞”,提供了虚拟的成就感,在这里,你可以获得朋友的称赞,获得志同道合的理解。但是,微信在提醒你,这一切都是生活的另一种延伸。 未来 微信未来该如何发展?它又会有哪些让人惊讶的表现?我真的无法妄加揣测。但是我认为,有几点,是微信必须坚持和注意的。 1. 坚持有序的控制。 无序的野蛮生长只会带来群体的迷失,必须要有意的引导和控制。例如朋友圈要坚决杜绝营销账号的存在;未来做开发平台,所有应用都应该严格审查,并且符合微信的基因。 2. 坚持真实的生活 真实和网络似乎是一对矛盾体,但是伟大就应该体现在利用网络寻找一个和真实共存的微妙平衡。告诉用户你既可以在漂流瓶中伪装高帅富,又必须在好友那恢复你屌丝的本貌。面对面的和朋友交流,视频无疑会增进这种真实感。 3. 坚持呵护用户的情感诉求 用户是很奇怪的,他们有需求,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任何形容自己的需求,甚至他们形容不了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感诉求。而微信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指出用户的情感诉求,然后去放大这种情感诉求的存在,继而更用心的去呵护它。 4. 坚持做自己 张小龙只有一个,微信也不会再有。我真的很期待以后过年,看到流行这样的统计“今年除夕夜,民众使用微信拜年的信息共有XXX万条,其中语音拜年XX万,用户消耗总流量约为XXXT”。 结语: 最近喜欢上心理学,也认同一句话:“万事万物都在变,唯独人性不变”。腾讯依托于人,发展于人,成就于人,也是最懂人性的。但是那么多年来,抄袭这一话题始终被人们所诟病。我自己是那么认为,微信就是腾讯的一次自我救赎。广研远离总部,一个邮箱十年磨一剑,做到了极致,但是并不能救赎腾讯被抄袭的指责。天天被人在屁股后面说是小偷的感觉肯定很不爽,于是微信承载着这种救赎来了。我记得我刚刚更新安卓版的微信4.0的时候,发了一条吐槽微博,立刻微信android的产品经理就和我取得了联系,那时候是将近晚上11点。这事对我印象很深,我真的很向往这种氛围,全部人把产品当做自己孩子在呵护的氛围,这种激情而又稳健,张扬而又内敛的氛围。希望主耶稣以后可以给我机会和微信一起上路。 以上就是我对于微信的产品体验,欢迎大家指正探讨。 附上我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略显粗糙,见谅 姚 舜 7月26日晚 广州 |